2019下半年广东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 时间:
- 2019-11-14 13:48:47
- 作者:
- 朱老师
- 阅读:
- 来源:
- 广东教师资格证报名
1.教学李白《行路难》,教师安排学生整理能够表现雄心壮志的古代诗词。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
A.曹操《观沧海》
B.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C.杜牧《泊秦淮》
D.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题干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A项曹操《观沧海》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B项张养浩<山坡羊i潼关怀古》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表现了作者忧国优民的情怀。C项杜牧《泊秦淮》借陈后主(陈权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哪些不从中吸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
D项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故本题选A。
2.教学《中国的拱桥》教师围绕“非凡只会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
A.汪曾祺《昆明的面》
B.宗璞《紫藤萝瀑布》
C.叶圣陶《苏州园林》
D.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题干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汪曾祺《昆明的雨》,作家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本文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鲜亮的脚印。不符合题干中“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B项宗璞《紫藤萝瀑布》,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 -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不符合题干中“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C项叶圣陶《苏州园林》,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叹。体现了“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D项梁启超《最苦与最乐》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论述人生的责任,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则是人生最大的乐,提出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身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快乐不符合题干中“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故本题选C。
3、缺失
4、缺失
5.教学文言文复习课,教师举例说明一-些字词的使动用法,下列例句适合的是()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吴均《与朱思元书》)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记》)
D.策勋十二转,赏赐千百强(北朝民歌《木兰诗》)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题干考查文言文阅读中的文言实词。A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翻译为: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奔:指飞奔的马。疾:快。“不以”是“不如”的意思,“以” 解为“比得上”。B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吴均《与朱元思书》),翻译为: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C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记》),翻译为: (那 幽深悲凉的气氛,让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悄怆:寂静。邃:深。D项,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北朝民歌《木兰诗》),翻译为: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故本题选C。
6.教学苏轼《承天寺夜游》教师尝试引导学生把握本科学习重点,不恰当的是( )
A领悟作者人生态度
B.学习本文托物启志的写法
C.感受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D.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
收起答案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题干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没有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所以不能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故
本题选B。
7.学生对“借化”不熟悉,教师用古诗例句来讲解,不恰当的是()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游》
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收起答案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题干考查修辞手法。D项,“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中,“黄”,指代黄狗;“苍”, 指代苍鹰。A、B、C项均没有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故本题选D。
8. 缺失
9. 缺失
10. 缺失
11. 缺失
12. 缺失
13. 缺失
14. 缺失
15. 阅读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活标,按照要求答题。
活动目标
(1)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有差交友之道的名言,并识记其中10则。
(2)了解活动方案的要素,初步学会活动设计方案
(3)学会大方礼貌、清楚明白地发出“邀请”
(4)写一篇自我介绍,并大方、清晰地向同学讲述
(5)聆听他人的发言,能听懂他人发言的意思
对该活动目标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设置学习情境,联系生活实践,力图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B.体现出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C.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较强,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D.在设定的五项目标中,对于掌握知识的要求显得尤为突出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D项,在设定的五项目标中,几乎没有对于掌握知识的要求。故本题选D。
二、案例分析题
16.案例:阅读某教师讲授八年级课文《最后一次演讲》 的两个环节,完成第16题。
导入环节
教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礼堂,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李夫人带着悲泣走到台上,愤怒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罪行,拉不成声。一千多听众都愤然泪下,而竟有一些歪戴礼帽的特务不顾纠察队的一再制止,在会场中抽烟、说笑、无理取闹,想造成混乱。闻一-多先生本来不准备讲话,看到这种情况,抑制不住心头的愤怒,走上讲台....
同学们在课下录制了模仿闻一多先生演讲的视频,下面我们一边播放,同学们一边在书上标记出你感受最深刻的词句,同时观察表演者的表情和动作,遇到鼓掌的地方我们还要鼓掌。
拓展环节:
教师在总结了本文的学习之后,选取了以下文本,进行了拓展阅读
红烛
闻一多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问题
16. (1)评析“导入环节”的优缺点,并提出具体改进建议。(10分)
(2)分析“拓展环节”中教师选择该文本的目的。(10分)
参考解析:
(1)优点:①先是背景资料介绍,然后利用演讲视频创设真实情景的方式进行导入。这样的导入能使学生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②
观看视频时候,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感受标记课文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以及主观体验。(5分)
缺点:①在看演讲视频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标往的地方进行鼓掌(课文原文对当时演讲的鼓掌进行的标注),是一种比较僵化的方式。所以学生观看讲视频内容受到感染后,应鼓励学生自发动情鼓掌。这样才能够真实地展现出
学生认同感。②教师在介绍背景资料后,缺乏过渡引导,而是直接观看相关视频,缺乏连贯性。可以加一句过渡语说“接下来发生了什么?那么我一起来看下同学们的视频”(5分)
(2)①本课<最后-次演讲》是在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殉难的追悼会上,面对反动派的无理取闹,肆意捣乱,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一次震撼全国的即席演讲。演讲结束后,闻一多先生也不幸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毒害,那一次演讲也就成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讲,是一篇激励人心的战斗檄文,是唤起人民觉醒的施号令,同时也是爱国民主人士的战斗宣言! (3分)
②闻一多先生的《红烛》中,红烛这一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借红烛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得失荣辱的献身精神。(3分)
③教师采用闻一多先生的《红烛》进行拓展阅读。-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
调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了迁移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闻一多的内心世界,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4分)
(17-18)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遇见
①“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一次次的遇见会让你离她越来越近。
②初读易安居士的词,令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诗词中清丽隽秀的巧妙比拟,亦有闰中人的一点愁怨。让人不由想起戴望舒《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读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时,使我眼前一亮。我不禁构想出这样一副画面 :雨后被濯洗过的绿叶,掩不住那衰败的花,诗人在其中踽踽独行,拈起一瓣花瓣,随口吟出这样
阕清丽托俗、感叹韶华易逝的词。她的愁,如无边细雨般,数不胜数吧。
③后来,无意中读到李清照的生平,才知道这位绝世才女的一生竟是颠沛流离,青年时随夫被卷,入党派纷争,中年时遭遇宋人不堪回首的靖康之耻,之后接连遭受丧父丧夫之痛。她将这些痛苦都化为了愁肠百转,蕴散在了词句之间。“ 凝眸处,从此又添一段新愁。 ”这是她缱绻的深情。“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这是她空有才华、一往深情却无处安放的慨叹,从此再没有-一个琴瑟和鸣的如意郎君与她共赏一轮明月。那不是一个小家碧玉的愁肠百结,而是她生命苦难背后深切悲痛的真情流露。
④打开宋词,你可能遇到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伤,遇到醉翁“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的沉郁,迎面撞到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回首瞥见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卿卿我我……这些诗词长河中翻卷的浪花,姿态万千。千年已过,遇到他们,依然熠熠生辉,给我以生命的感悟和面对生活的力量。有了这种遇见,我们的生命才得以恣意绽放,并且以最美的姿态,展现生命的价值,哪怕你我只是生活中的泡沫,却也坚强,却也绚烂。
⑤再读《漱玉词》,爱恨情仇尽在其中,浅唱低吟犹在耳畔。遇见李清照,月满西楼。
17.请从第②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②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8分)
18.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习作具体分析。(12分)
参考解析:
17. [答案要点]
第二自然段中的错别字:
①“一副画面”应为“一幅画面”(2分)
②“清丽托俗”应为“清丽脱俗”(2分)
第二自然段的病句:
读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时,使我眼前一亮。
改为:
读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时,我眼前一亮。(4分)
18. [答案要点]
示例一:文章大量引用,文采飞扬
文章开头引了王阳明的观点,由此引领全篇,语言显得凝练精辟。从中不难感知作者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积淀。文章
中亦引用了大量诗文作品文章锦上添花,增色不少。如文中数次引用李清照的词和宋代其他文人的词,使文章在内
容和文化底蕴上都有所扩展。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与观赏性,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结尾文白相间,贴切自然不显
斧凿,使文章文采飞扬,意蕴深远。
示例二:文章构思新颖,不落俗套。
文章以“遇见”为题,内容不落俗套,先写作者与才女李清照的相遇相知,而后由宋词中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姿态万千的个性与这些经典作品千载流传共性之间引向诗词与人生的关照,这也是一种遇见。由此抒发人生与价值的哲思。新颖别致。
(任选角度,只需写出一处优点,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三、教学设计题
诫子书①
诸葛亮
夫②君子之有,静③以④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⑤无以⑥明志⑦,非宁静无以致远⑧。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⑨,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①,险躁2则不能治性国。年与时驰④,意与日去⑥,遂成枯落⑥,多不接世⑦,悲守穷庐⑧,将复何及⑨!
注释:①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2009年版)诫, 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②(夫(f)助
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③(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④[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⑤[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⑥(无以)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⑦[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⑧(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⑨[广才]增长才千。◎(淫(yin)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②(险躁)轻
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B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④(年与时驰)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⑤(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⑥[枯落)调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⑦(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⑧[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⑨(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19.从“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体会, 把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或“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角度,写出你对《诫子书》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20分)
20.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0分 )
21.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25分)
参考答案:
19. [答案要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阅读训练,尤其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语言积累。了解文章主旨是诸葛亮劝勉儿
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增加积累。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浏览”,疏通文章意思,抓住有用信息,理解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最后通过诵读加强积累。
第二,关于文言知识的积累,可引导学生运用查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的方式进行理解和梳理,注重表达和运用,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第三,通过品味语言,了解作品意境,获得审美体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20. [答案要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究的形式,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朗读感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以及对儿子的殷切教诲与无限期望。激发学生做一个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确定依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该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关于三维教学目标的互相融合,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根据以上要求,设定了该三维教学目标。
(2)教材。《诫子书》是七年级的一篇议论抒情的文言文。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是满满的殷切盼望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明志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浮躁。
学习本文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3)学情。本文虽然是-篇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诸葛亮是有一定了解的,对学习方法的有一定的积累,但对于论证方法的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因此设立上述三维目标。
收起答案
参考解析:
21. [答案要点]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究的形式,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朗读感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方案: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出示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挂,水面偏能用火攻。同学们猜猜这是说的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初读文言,整体感知
1.作者、背景介绍,掌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2.解题:诫子书;
3.正因:夫、淫、遂;
4.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检查学生朗读效果;
5.提问: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对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研读文言,理解文意
1.提问:本文作者是如何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的?找-找,画一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体会。
要求:教师范读,学生边读边思考,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子。
明确: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告诫儿子成才的必备条件。
2.提问:再次有节奏的朗读课文,思考- - 下诸葛亮认为成才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
明确:三个条件是淡泊、立志和惜时。三者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基础和前提,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多媒体出示重点语句: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字可是知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淡泊”重要性)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非”字可知是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立志”重要性)
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强调“惜时”的重要性)
3.提问: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说说你的理解和收到的启发。
明确:学生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教师指名回答并指导评价。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期望其成人成才,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配乐朗读,全班有感情点的朗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巩固提升,课堂小结
1.提问:由此你联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明确:如,淡泊:《礼记》“荀利国家生死,不求富贵”。立志: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惜时:傅玄的“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2.学生总结,教师补充:诸葛亮借此文告诫、劝导他的儿子,其实也在影响着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后,相信同学
们已经对为人为学有了-个清晰点的概念。希望你们能够树立远大志向,用勤奋苦练、淡泊名利的精神去实现。
(五)加深理解,布置作业。
请以朋友的口吻给成年后的方仲永写- -封信《诫友书》,100字左右,可以尝试文言文的形式。
板书设计:
点击继续阅读>>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广东教师考试信息”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余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