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 时间:
- 2024-03-19 13:58:09
- 作者:
- 吴老师
- 阅读:
- 来源:
- 广东教师资格证报名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参考答案
(注明:试题来源于考生回忆和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参考)
一、单选题
1.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探寻新路,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是( )
A.陶行知
B.黄炎培
C.晏阳初
D.蔡元培
【解析】A
2.下列选项中,教育家与其提出的理论对应正确的是 ( )
A.巴班斯基一教学与发展理论
B.加涅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c.赞科夫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D.洛扎诺夫一范例教学理论
【解析】B
3.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但是在教育史上,曾经有过漫长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阶段。这个阶段始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解析】B
4.一个生而失明的孩子,很难被培养成一个画家。这反映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是(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能动性
【解析】A
5.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反映了( )
A.教育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
B.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c.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
D.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维护作用
【解析】B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权教育方针,并将培养人的质量规格表述为( )
A.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B.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c.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D.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解析】C
7.在现代学制发展过程中,我国学制主要采用的是( )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多轨制
D.分支型学制
【解析】D
8.教材编排的两种基本方式是( )
A.综合式和分支式
B.学科式和活动式
c.直线式和螺旋式
D.统一式和分散式
【解析】C
9.在我国当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规定研究性学习是哪类课程?
A.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
c.地方课程
D.学科课程
【解析】A
10.为了避免学生考试作弊,学校制定了相关制度,规定凡在考试中作弊者,一律取消参与各种荣誉评选的资格。这种做法属于哪种德育方法?
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自我修养法
D.说服教育法
【解析】B
11.在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中,公正道德阶段一般是指( )
A.10岁以后
B.12岁以后
C.14岁以后
D.16岁以后
【解析】A
12.在一次旅游时,张明一眼就认出了人群中的同学王钢。这体现的主要记忆活动是( )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解析】C
13.刘庆复习历史科目时,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时间顺序构建了历史知识的框架图。她的学习策略主要属于( )
A.组织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解析】A
14.课本中有标记的地方容易被学生关注。这反映了知觉的哪一种特性?
A. 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解析】B
15.刘新阅读速度很快,同学们都说她能一目十行。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转移
【解析】C
16.苏萌为了学好英语,三年来每天早晨朗读英语半小时。这体现的意志品质是( )
A.果断性
B.冲动性
C.灵活性
D.坚韧性
【解析】D
17.李辉的学习成绩不太好,感到自卑。为求得心理满足,他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多次获得学校长跑冠军。李辉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属于( )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投射
【解析】B
18.张老师在班会上引导学生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张老师激发的是学生的哪一种学习动机?( )
A.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B.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解析】D
19.孙英对同学汪丽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主动让座的行为感到气愤。孙英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解析】B
20.梅老师把班里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中的学生能力各异,要求他们以互助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的学习目标。梅老师运用的教学策略属于( )
A.合作学习
B.接受学习
C.替代学习
D.内隐学习
【解析】A
21.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依据学生的动机水平、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对教学策略进行适当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这说明王老师具有哪种教学能力?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监控能力
D.计划能力
【解析】B
二、辨析题
1.人格可以塑造
【解析】说法正确
人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包括生物遗传因素、也包括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因素、同伴群体、个人主观因素等,此外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等也对人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因此不仅是手遗传因素影响,也受后天环境因素影响,所以可以对人格进行塑造。
2.教育目的不等于培养目标
【解析】说法正确。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故题干中说法正确。
3.教学就是智育
【解析】说法错误
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这种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引导和培养,主动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从而促进他们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智育是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这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故题目说法错误。
4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关系
【解析】回答错误
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指的是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群体规范、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等;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解析】
(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3)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2.提高知识直观教学途径
【解析】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2)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陶冶教育法含义要求
【解析】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情感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运用情感陶冶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修养;
(2)创建良好的环境;
(3)引导学生。
4.课程表现形式
【解析】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计划是针对学校的,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构成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中心和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标准是针对某一学科的,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其构成包括:前言、课程目标(核心)、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等各种材料。
四、材料分析题
31.【解析】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主要内容如下:
(1)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社会条件决定了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上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32.现行组织者的含义和作用
【解析】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作用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也就是,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真题收集中,大家可保存该网页,第一时间持续更新
真题整理全才会更新,大家可先加老师领取或者加群获取
扫码下方二维码
加入广东教师资格交流群或添加老师一对一咨询
教资笔试真题分享群 | 添加老师一对一咨询 |
点击继续阅读>>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广东教师考试信息”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余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