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教育局:让教师回归先生
- 时间:
- 2021-06-28 15:12:30
- 作者:
- 张老师
- 阅读:
- 来源:
- 广东教师资格证报名
近年来,一部以10位近现代教育家为主角的纪录片《先生》风行一时,且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热度。这部纪录片制片人邓康延策划的展览《先生回来》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展时,也广受好评。人们在回望先生背影、反思当下教育的同时,纷纷呼唤“先生回来”。让教师回归先生,当然不是回归一个称呼,也不是回归一种形象,而是回归先生的风范。
宋代大儒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有言:“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之风,是风度翩翩、风流儒雅,也是风华领世、风格卓异,更是风操高洁、风骨峻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可以称之为“先生”,只有在形象、才华、品格上均具有“山高水长”的风范,才担得起“先生”这一称谓。
“先生之风”的养成,当然需要教师的自我修炼,但环境的濡染、外力的推动也必不可少。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级各类、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项目,对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培训聚焦的多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如理念的更新、知识的充实和技能的提高,而甚少关注教师“非专业”素养的养成,如文化的积淀、性情的陶冶、气质的涵养和品格的锤炼,而后者,恰恰是“先生之风”的内核要素。
教师工作生活在学校,成长发展在学校,学校对于教师“先生之风”的养成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学校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观念,不能仅仅把教师当作一个“职业人”,还要把教师看作一个“文化人”。唯其如此,学校才有可能突破狭隘的职业视角,关注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生命的存在状态、成长需求和发展可能。从更深层次来看,教师的职业生命与文化生命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职业生命是文化生命的一部分,教师文化生命的生长能够滋养其职业生命,让其更好地完成教师的职业使命。文化生命与职业生命都能得到蓬勃生长,庶几可称之为“先生”矣!
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引领和推动教师作为一个“文化人”的成长,在增强教师职业胜任力的同时,全方位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精神成长、品格优化、生活提升、社会适应等。借用日本教育家佐滕学所用的“润泽的教室”这一概念,我认为,要让教师成为“文化人”,具有“先生之风”,学校也应该成为“润泽的学校”——除了建设教育教学空间之外,还应营造生命成长空间,为教师提供多元成长的可能。当下,不少学校都成立了丰富多彩的教师俱乐部、教工社团等教师“非正式群体”,培养教师的兴趣爱好,提升教师的生活品位,丰实教师的文化底蕴,涵养教师的精神品格。这些“无用于时”但“有用于心”的举措,对于培养“先生之风”具有润物无声的积极意义。
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先生之大,大在信念,大在品格,大在学养。把教师培养成“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大先生”,是历史对我们的召唤,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点击继续阅读>>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广东教师考试信息”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余下内容